本报记者 王 浩
《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04日 第 17 版)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乡村水环境治理。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超90万名村级河湖长和巡护河员发挥积极作用,农村河湖面貌持续改善。
清水溪蜿蜒流入嘉陵江。两水相汇处,是重庆市沙坪坝区金蓉社区党委书记、村级河长蒋世佳的巡护区域。“这里水流相互顶托,垃圾、杂草等漂浮物容易堆积。巡河时要格外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年下来,我们能清理河道垃圾10多吨。”
清理垃圾、上报线索、申请项目……蒋世佳忙得带劲儿,“有了村级河长,家门口的河,有人管也管得好。水清岸绿,大伙儿住得更舒心了。”
每一条河、每一个湖都有人管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全国省市县乡村五级120多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其中村级河湖长(含巡护河员)已有90多万名,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促进乡村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守水尽责,农村河湖环境向好
小河静流,草木葳蕤,墩子河畔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梅林村风光如画。村级河长陈贤彬沿河而行,悉心巡查,“每天出门我都先到河边走走看看。”
“墩子河虽小,但通向长江,必须守好‘责任田’。”自2015年担任村级河长以来,陈贤彬一点点摸清门道,“浪花里气泡多,说明水体含氧量不错。草丛里的排污口要多看多闻。滚水坝、泄洪闸等水利设施得按时‘体检’。”
河长上岗,守水有责。“过去污水直排、垃圾乱扔,河水又脏又臭,村民绕道走。”陈贤彬回忆,“从上游水库放水冲污,过不了几天水面又恢复原貌。缺钱又缺人,黑臭淤泥挖不干净,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难题,找河长。“区、乡、村设立三级河湖长,同抓共管。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联手。河长办统筹协调,督导考核,‘九龙治水’变成合力治水。”夷陵区河湖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商桑介绍。目前夷陵区设立36名区级河湖长、54名镇级河湖长、208名村级河湖长。
有队伍、有资金,治理力度明显加大。陈贤彬感受深切,“河道得到彻底清挖整治,厕所改造基本完成,排污沟升级为污水收集管网,九成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陈贤彬说,“棘手问题上报后,当天就有回复。”目前墩子河水质由劣Ⅴ类变为Ⅲ类。
墩子河的变化,梅林村村民田圣举看在眼里:“风景变好了,村里人都来河边遛弯、跳广场舞。”
“农村河湖虽多为小微水体,但承担着灌溉、供水和涵养生态等多种功能,在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村级河湖长通过常态化管理,解决水保护治理的‘末梢’难点。”水利部河湖管理司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吴海兵介绍。
治水要“智”水。手机、无人机等成为巡河新工具,巡河更便捷,治理更高效。
在江西省赣县区东田村,东田河绕村而过。“手机巡河,帮了大忙。”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成中正说,“打开‘河掌云’手机软件,签到定位,巡河足迹可被实时记录。发现问题拍一拍上传,小事不出门,大事有人管。”
“村级河长在线晒问题,我们精准解决,管护不留死角。”赣县区河长办常务副主任邓毅介绍。一系列新技术广泛应用,让河长有了“顺风耳”“千里眼”。区里打造智慧河长平台,安装视频监控,目前区里共安排村(居)级河长276人,巡查员或专管员176人。
技术赋能,河湖长实现“云”里巡、在线管。各地探索打造“天、空、地、人”立体化监管网络,初步实现“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手机软件”的河湖智慧监督检查。
治水治岸,水美乡村更加宜居
潺潺小河淌过田野,青青草木映入碧水。“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河湖成了村里的风景线。”江苏省泗阳县卢集镇成子湖社区党委书记、村级河长邵建感慨。
曾几何时,水质退化困扰水乡。“治污的呼声大,咱要下大力气解决。”邵建说。
清淤泥、连水系、治污水,一套组合拳让河畅流、水常清。“原本脏臭的底泥被清除,河道每隔50米就有一个抽水泵,流水潺潺、清水见底、游鱼细石的景象又回来了。”邵建细数变化。
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是难题。“过去一套管网通到底,雨水污水一起流。如今,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建设处理厂,让污水得到根治。”邵建介绍。
泗阳县河湖众多、水网交织,为了守好水环境,当地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力推进河道疏浚、河水治污、河岸绿化,打造幸福河湖。今年以来,县、乡两级河湖长累计巡河3000多次,村级河湖长巡河8200多次。目前,35条河道实现系统化治理,治理河道137多公里,实施河道清淤100多公里。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村级河湖长治水更治岸,统筹推进农村河湖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打造更多人水和谐的美丽乡村。
织女河流经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小桥横卧,步道延绵。“织女河成了村民们的亲水线,唱歌的、跳舞的,晚上都过来,河边可热闹了。”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张吉光说。
织女河变美,来之不易。“过去,污水流河里,垃圾倒河边,家里是干净了,河里却变得脏乱差。”张吉光说,当上河长,思路打开了。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村容改善一手抓,治水、治岸、治村一体推进。
“过去垃圾为啥堆河边,还不是因为没地儿倒?近些年在市里支持下,村里有了保洁员、村道上放了垃圾桶,专业保洁公司定期清运,垃圾再也不落地。”张吉光介绍,“安装路灯、铺绿化带、修小广场,织女河的‘颜值’更高了。”
“透过河水能看到水草了,鱼群变多了,消失好些年的白鹭飞回来了。”日常巡河中,张吉光总能欣喜地发现织女河的新变化。
一个个水美乡村更宜居。10年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21年水利部基本完成第一批55个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任务,治理农村河道3800多公里、湖塘1300多个,受益村庄3300多个。
兴业富民,好生态带来好产业
小河弯弯,清水淙淙,一道风景线孕育一条产业带。
在河北邯郸,滏阳河迤逦奔淌。上游的溢泉湖,水天一色。“大家的营生从水里搬到岸上,河变美了,人也富了。”磁县路村营乡下庄店村村民孙超说,“赏美景、品河鲜,渔家乐生意红火,忙的时候一天能招待五十来桌。”
孙超见证着滏阳河的变迁,“以前家里网箱养鱼,虽说挣着了钱,可河水水质越来越差。”县里开展网箱清理,孙超带头上岸,办起渔家乐。
“清理网箱、治理污水、美化环境,随着治理推进,清凌凌的滏阳河又回来了。”下庄店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王金柱说,靠水吃水有了新吃法,开民宿、办渔家乐,不少人吃上“生态饭”。
以水为景,以景兴产。磁县将水生态治理、水景观打造与水文化、民俗产业、旅游开发等相融合,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
邯郸大力实施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对沿线145个村庄开展环境美化。一河碧水带动沿线发展。源头的峰峰矿区,鲜切花、中草药等一批特色产业依河而兴。中游永年区,河堤顶路竣工,绿色蔬菜运输更加方便。下游曲周县,好水“浇灌”出多肉植物产业,育苗企业发展到30多家,年培育种苗8亿多株。
“滏阳河是绿色生态带,更是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我们在强化治理的同时,提升景区品位、靓化沿岸风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古迹踏寻、通航观光、林果采摘、特色农业等为主的沿河产业,让生态之河成为富民之河。”邯郸市水利局局长侯有民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西北海市努力实现河长全覆盖、责任无盲区,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良好的水环境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提供有力支撑。陕西汉中市推进河湖长制与全域旅游、文化建设等深度融合,在汉江、嘉陵江沿线打造生态城镇,让河湖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吴海兵介绍,乡村河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产业发展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村级河湖长要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为乡村全面振兴引来源源不断“生态水”“发展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