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首  页   水利概况   政务公开   工作动态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 - 他山之石
科学认识水情“形势”
发布时间:2015-09-16     信息发布人:水利局管理员

     沈百鑫: 德国玄姆霍兹研究联合会环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 水情“形势”包括哪些
  【对水情的认识一方面要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来理解,另一方面要从水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来把握。当下的水情是前一历史发展时期人类对社会和自然作用的结果,而这又是理性的人类从现状出发进行水利用和水管理的起点】


  现代水利周刊:2011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什么是“水情”,很多人并不是十分清楚。结合您在国外求学和工作的经历,请谈谈,您是如何理解“水情”的?
  沈百鑫:对水情的认识一方面要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来理解,另一方面要从水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来把握。当下的水情是前一历史发展时期人类对社会和自然作用的结果,而这又是理性的人类从现状出发进行水利用和水管理的起点。综合来说,水情有3个特征:一是时代性,二是自然和社会特性,三是水质与水量的统一性。


  现代水利周刊水情的时代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沈百鑫:任何时期的水情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最基本的水情。首先,水资源与人口分布不均衡,我国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区极其缺水,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则处于欠开发状态。其次,受气候影响,降水季节性不均衡,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却雨水充沛,洪水多发。这要求对水适当地进行地域性与季节性调配。再次,用水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农业灌溉一直是我国水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粮食安全,农业依然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领域,农业用水仍是水利建设的重要方面。最后,水运输即使在当代中国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运输方式,水运管理自然需要与水利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水问题频频出现,使得治水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不断提升。水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人们对水作为人类的生命线、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重要因素的认识,也日益全面与科学。尤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在较短时间内监测水情,更要在较长时期内分析与研究它。只有在理解当下水情的特征及其在历史时期内的发展变化趋势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为水治理政策与水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水利周刊:水情的自然和社会特性又该如何理解?
  沈百鑫:人类面临的水问题并不是因为水自身的变化,而是由水的使用者——人类用水急剧变化造成的。20世纪,人类使用的淡水量大约翻了8倍,超过40%的可更新利用淡水资源进入人类使用管理范围中。在我国,人口增长加上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水需求与资源自然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已导致严重的水污染和水生态问题。整体上我国水问题日趋严重,呈现出相互交织的多重危机:洪涝干旱灾害威胁依然长期存在;水资源短缺日趋突出,用水效率低;水土资源开发过度,水土流失治理形势严峻;水污染严重,水生态迅速恶化。

  “水灾害”大部分都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即引发这些灾害的既有自然气候突变造成的自然致灾因子,也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不当导致的社会致灾因子。随着人类社会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社会致灾因子成为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系统恶化的主要原因。这些社会致灾因子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产生很多不合理需求,对水系统造成破害;另一方面是不能建立有效的水管理机制,无法在技术与体制上促进、理顺和保护用水在短期与长期、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之间的关系。

  现代水利周刊:水质与水量的统一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沈百鑫:我国的水资源稀缺问题分为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即水源保护,如水污染防治、地下水保护和生态用水保障等;量的方面,包括需求管理措施、水的时空调节、促进节水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等。

  水质与水量密不可分。我们除了要考虑水源地、水源工程、污染物总量控制外,还要考虑供水河道、供水管网、排水许可、污染源治理等,将污水治理项目及投资作为水资源规划的重点,用工程、政策、水价等综合措施进行水污染防治。例如,在德国的《水平衡管理法》和欧盟的《水框架指令》中,水量管理已不再是水管理的重点,水质管理才是核心。而且,水质管理已不仅仅停留在对水体质量的管理上,更是从水体状况和水体特征这些水综合管理的角度上着手。
  区分水量与水质问题,一方面有利于认清问题的内在结构与严重性,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作为统一整体的水不能得到集中和系统的管理。保证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是最根本的,但也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即人类从大自然汲水或向大自然排放废水,不能超过生态的承受能力,不能破坏水自身的生态环境。

  2 全面认识“水”
  【水作为自然界中最关键的因素,具有同自然一样的多面性。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文明的进步而言,水可以被视为命运,同时又充当着宝藏、环境、资源等不同的角色】


  现代水利周刊:随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水定位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以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水与水利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所认识并接受。但是,对于水,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您是如何认识水的?
  沈百鑫:有专家指出,自然具有作为命运、宝藏、环境、资源以及同世界和生物圈一样的多重特征。水作为自然界中最关键的因素,也具有同自然一样的多面性。而且,水还有不同的形态和性格,能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作用,促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多重的视角去认识水。例如,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文明的进步而言,水可以被视为命运,同时又充当着宝藏、环境、资源等不同的角色。


  现代水利周刊:水被视为命运、宝藏、环境、资源等多重角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沈百鑫:尽管人类不断借助科学技术来改造包括水在内的自然环境,但在许多时候,人类在面对自然时也只能选择承受。“水的尽头就是世界的尽头”,这句阿拉伯古谚语深刻说明了人类对水的依赖。在古代,人类面对洪水与干旱时,最多可以做到的就是迁移。当然人类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实的自然力量,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的修建和使用,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治水史。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严峻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现代环境保护思想中产生的人水和谐相处的思想日益被重视和接受。面对洪水与干旱,与自然斗争、人定胜天的思想已经逐渐被遗弃。

  水被视为宝藏。工业社会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自然资源被完全置于市场获利期待下,这要求我们提高对自然的使用效率,水从“不合理”的私人使用下解放出来,置于效益最大化的公共使用管理下。例如,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水法主要对水作为饮用和生活、经营用水水源,磨坊驱动力,污水排放的媒介以及那时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水运输做出规定,致力于解决竞争和冲突的水使用,如不同取水户之间的冲突及上下游的关系等。这个时期,社会内部对水的崇敬不再起作用,法律致力于促进水使用,水作为宝藏被分配,而水的有限性和水循环平衡也因此很少被考虑。
  水被视为环境。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无节制地使用水资源,直到20世纪70年代环境法兴起,自然界的存在与平衡又被赋予新的意义并得到重视。水法也不再只关注作为短期利益的经济资源,而是作为保障人类必要的生活基础。水治理也超越了水的物质意义,水更是被视为一个系统、一种循环和包括一定相邻土地的空间,水的概念更符合现代水管理的理念。
  水被视为资源的概念并不同于宝藏,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结合多种水使用的利益等。资源需要使用成本效益预算进行管理,即不仅考虑水使用所需要的直接经济成本,还要考虑保护和维持水体功能,以及水体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但是,水的生态价值还不能被完全认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此外,水体价值和使用很难用价格来体现,水作为环境基本要素不能被彻底地分配,首先要保障生态利益和公共民生。另外,水还可以从“同世界”和“生物圈”这两个视角来认识。

  现代水利周刊:除此之外,人类对水还有哪些认识?
  沈百鑫: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人们对与水有关多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集中供水、水产品生产、水力发电、内陆航运、休闲娱乐和文化美学等,这些水的社会和经济服务功能,都因为水资源的有限而形成冲突。同时,这些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又整体上与水的生态服务功能形成竞争。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把水流也看做一种能源流与物质流。随着人类加大对局部地区的改变,如城市建设、农田开垦等,一方面在本地区形成一种物质的转移,如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交换,同时也通过生态系统,尤其是通过水流形成一种在更大区域范围的转移,如上下游、地表水与海水间的物质转移等。人口流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这种能源流和物质流的最终驱动力,当人类社会的剧烈变动与自然生态整体的缓慢演变无法协调时,就会造成人类社会巨大的危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贸易也正体现了水资源的另一种流动,对“虚拟水”以及“水足迹”的研究日益被人们重视。

  3 借鉴德国水情教育经验
  【除了信息公开和向中小学生开展水情教育外,德国政府也有意识地用经济手段来增强人们的节水和防洪意识】


  现代水利周刊:科学认识水情“形势”和全面认识“水”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把这些很好地传达给公众。因此,水情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您是如何理解水情教育的?
  沈百鑫: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理念培养和增强意识并转化为行动,这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围绕水情教育需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多方面,如护水、节水和防洪等。这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信息公开和从小教育,还要有意识地利用经济手段等。

  水作为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保护水同样也是保护环境的一部分。德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的环保运动开始,环保意识渐渐深入人心,甚至反映在政党制度上。例如,德国第三大党派——绿党是世界上首个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政党,日益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在德国国家和政府的政治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利益得到了最大保障。反过来,可以说这也是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结果。

  现代水利周刊:关于水情教育,德国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沈百鑫:在德国联邦或各州的政府部门,特别是与水和环境相关的机构,所资助的主题报告和科研项目,在项目结束后,大部分都可以直接索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与水有关的内容可以在网上直接检索并下载。例如,德国联邦环境部的网站提供有关地表水、地下水、洪水、海水、水质、废水、雨水、游泳场所水保护与气候变化、水危害物质、水相关法规等等内容供公众下载。这些材料既可以供研究者了解相关领域知识,也可为公众提供与水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另外,德国还有专门的水文和水质数据库,向公众公布,公众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库了解德国的水情。

  德国有专门针对学生的读物与教学材料,进行水情的可持续教育。德国联邦环境部网站上提供关于环境保护各个方面的教学材料下载。信息公开不只是对成年人,更是需要从小学生开始。德国政府将科研与实践中获得的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材料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还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解决和创新能力,并有意识地从自然、地理以及社会等不同方面设置问题;这些材料还有一些相应的考核任务,来评估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另外,环保部门还会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学校以水为主题的绘画比赛;学校甚至把课堂设置在自然现场,如河流、湖泊边。除了政府部门与学校外,学术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也会承担这方面的责任,如设置水和环境保护的学生教育基地,学术研究机构举办学生也能理解的科普活动,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设置面向学生的开放日和提供专门的讲解。
  除了信息公开和向中小学生开展水情教育外,德国政府也有意识地用经济手段来增强人们的节水和防洪意识。例如,德国的用水收费制度是依据成本全覆盖原则,即除了运营开支外还包括环境和资源成本。通常用水收费包括自来水供水价格和废水处理费用以及雨水收费等。废水处理费用略高于供水费用,虽然因各地收费价格水平不一,以2010年为例,德国各城市水的价格在每吨3.33欧元到5.98欧元间,对于一个房间有80平方米的家庭来说,一年需要支付约400欧元左右的水费,平均每人每年为供水支付约82欧元,为废水处理支付约116欧元。因此,德国人的人均生活用水量仅为每人每天122升,是欧洲除比利时外最节水的国家。依靠经济手段也体现在洪水治理上,通过引入洪水灾害险,增强人们的防洪意识,除了国家在防洪上承担的一定责任外,个人也需要自我承担风险。 (刘艳飞  )

打印此页  打印此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保定市水利局主办 地址:保定市东风东路275号 技术维护电话:0312-5881500
  冀ICP备15009195号-2 冀公网安备 1306060200106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3060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