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省委书记说“做好治水文章,可以牵一‘水’而动全局”;桐庐县委书记说“碧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县长兼总河长说“水是生态文明的基石”;水利水电局长说“生态清水环境使农民更加富裕,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桐庐从有河皆污、“80%的河道不能游泳”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困境中,以新理念、好机制、硬措施、大投入突围,跨越拐点,走过低谷,成功地实现了“96%的河道可以游泳”的碧水青山梦想。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激荡起亿万人民的“中国梦”。 然而,时隔百余日,号称生态优势大省的浙江却遭遇网友悬赏20万元“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尴尬。 省长李强在2013年两会期间坦诚回应,浙江省“距离每条河都能下去游泳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时隔200余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桐庐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环溪村。 10月中旬,桐庐县水利水电局局长徐志奎告诉记者,过去桐庐80%的河道不能游泳,通过生态河道等综合治理,目前全县96%的河道可以游泳! “下河游泳”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在目前却成了中国许多地区人民群众的“梦想”。曾经污染严重的桐庐是如何跨越拐点,走过低谷,重新回归到可以“下河游泳”的生态文明之路上来的呢? 新理念——碧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水和谐,生态优先,产业富民,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是生态文明的基石,也是桐庐人的共识 古树挺立,溪流环绕,莲池飘香。10月12日上午,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81岁的村民周德伦坐在村头桥上休息:“这里原来垃圾多得很,谁都不愿意在这儿停,现在治理好了,在这里坐坐还是蛮享受的!” 村主任周忠莲告诉记者:“我们村几年前还是个脏乱差的村庄,可以说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 环溪村正是桐庐乃至浙江的一般村庄的典型代表。经济发展了,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环境却污染了,有水皆污,有河皆脏。人民群众虽然住上了别墅洋房,但面对污水横流、臭气扑鼻的生态环境,很难有什么幸福指数可言。改善生态环境,还我清水溪流,能够“下河游泳”成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诉求。 “百姓想什么,政府就要干什么。”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在多种场合强调,“碧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好这方山水。” 桐庐随即打响了以“治水转型”为突破口的生态环境治理大会战。 结合“美丽浙江桐庐先行”的要求,围绕生态水利,凸现人水和谐,桐庐县进一步加强河道水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河道生态环境面貌,加快“美丽桐庐”建设。 禁伐、禁渔、禁砂,以禁促保; 生态护岸、亲水平台、人水和谐,修养并举; 铁腕治污、铁心减排、铁面执法,强拳出击。 “为了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达到人水和谐,我们第一项工程就是水利工程。水利局不仅资金上扶持,而且技术上给予指导。”周忠莲说,“环溪村现在大变样,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开百花,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 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水利这个“龙头”外,还包括环境、卫生、城建、执法等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桐庐县委、县政府强调统筹各方,共同发力,治源头,抓长效。各部门协调配合,全面推进。 这正如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最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做好治水文章,可以牵一“水”而动全局,打开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未来,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最终让人民受益。 走在桐庐的大地上,鱼翔浅底、碧水清流的现象随处可见。芦茨溪治理后,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芦茨村每年农家乐的收入就有近千万元。村主任傅初荣说:“游客很多,一到旅游旺季,村民们都忙不过来!” 好机制——行政手段上的河长制,法律手段上的强制,经济手段上的以奖代补、承包经营,社会管理上的村规民约,共同构成全体干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有效机制,变政府管理为政府主导、干部卖力、集体合力推动、全体人民群众自我约束管理 生态巨变的秘诀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力量让“碧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了现实? 时光倒回到6年前,富春江、分水江的黄砂资源质地优良,“掘金者”趋之若鹜,江面机声隆隆,两岸尘土飞扬,江河满目疮痍,浑水乱象屡禁不止。 2007年8月,桐庐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再次开展“两江整治集中行动”。事先不召开动员大会,联合上门执法,直接“查现场,抓现行”,对违法者立即抓捕,同时集中县里10多个部门协同办案,对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对违规的企业一律取消经营资格,对非法采砂的企业和个人一律取缔采砂资格。无证非法采砂船涉案6个股东已全部归案,追缴非法所得达430余万元,共补缴各类规费达300万元。 水行政执法成为生态治理最早的突破口。桐庐明确禁伐、禁渔、禁砂的“三禁”措施,调用全县“110”社会联动、城管数字化执法联动平台。由县公安局水上派出所所长兼任水利水电局党委委员,主抓水行政执法工作,大队长从公安基础民警中选拔担任。水利与公安、城管部门合作,建制明责,联防联控,法制成为常态。 生态问题的直接表现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河道的生态治理是突破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抓源头,必须综合治理。 政府主导是关键。桐庐县委、县政府领导不仅提出了生态的理念,还在机制体制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桐庐提出实行“河长制”,构建河道管理责任的长效机制。全县重点河道、屋前屋后河道和已治理的其他河道745.6公里全面实行“河长制”,县、乡、村三级联动,责任层层落实,县长为“总河长”。 县委副书记、县长、总河长方毅表示:“水是生态文明的基石。桐庐重回绿水青山来之不易,实施河长制,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干部保护青山绿水的责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作为首任总河长,保护好这方富春山水是第一责任,我将切实践行总河长职责,使河长制真正成为河道长效管理的最有效制度,让桐庐清水长流、山水相依、人水和谐。” “河长”对所辖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工作负总责,包括河道管护保洁、河道维修养护经费落实、河道防汛工作、河道工程维护、河道内违法行为查处等。记者在富春江水利风景区学圣广场看到了“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为吴玉凤,以及职责和监督电话等内容。“河长纳入乡镇(街道)和部门综合考评体系,纳入年底考核一票否决制。”吴玉凤说道。考核不合格或排名最后的“河长”,要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整改措施。 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不是万能的。资金有限,怎么办?老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能否跟上?会不会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 桐庐以奖代补撬动社会资金,在建设的同时就考虑了河道管理的长效机制。 2010—2011年,桐庐在实践中提出了以奖代补的政策,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地方、社会资金,同时也撬动了地方、社会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按照“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跃”的要求,桐庐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投入了1500万元,对全县1100多公里河道进行了清理。 2009年8月,桐庐对沿河道各村采用分段承包经营的模式,群众参与河道管理的积极性大增,群众的卫生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记者在芦茨溪采访时看到,溪水潺潺,水面粼粼,清脆的水声和游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茅坪村河道保洁员洪发证说:“我们每天上午下午巡逻两次,及时清理垃圾,保持河道整洁。”像他这样的河道保洁员,桐庐县共有1364人。 “首先是人改变环境,反过来,环境提升人的素质。现在村民们连个瓜子壳都握在手上。”周忠莲说。 生态治理面广量大,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没有良性运行的机制是不可能持久的。桐庐从建设生态工程开始,就一揽子建立起行政、法制、经济等生态推进和保持机制,调动社会的力量和老百姓的积极性。 桐庐全县上下正在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正在形成。徐志奎局长告诉记者:“实践证明,生态富民是根本。生态清水环境使农民更加富裕,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硬措施——加大生态投资,修养并举,力推“三禁”,导统结合,不断创新,坚守底线,“零”排放,“零”容忍 拐点之前的污染加剧并非一日形成,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有硬措施。 依法铁腕治理采砂是“三禁”措施的当头炮。县委常委、副县长王金才介绍说:“通过集中整治并保持对偷采砂石严打的高压态势,是建立长效管理、保障水清的基础。今年,县政府拿出1.5亿元资金,收回2002年通过公开拍卖出让的30年分水江河道采砂权,就是要确保分水江13公里河道水清。” 加大资金投入是最为直接的硬措施。桐庐县专门建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实施生态环保项目平均达80余个,资金投入年均在2亿元以上。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桐庐坚持“以修促绿色、以养促生态”,工程和生态措施并举。既要提高河道的防洪安全等级,也要注重绿色保护和培植。 管污治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硬招。对污水,桐庐坚持“零”排放;对排污企业,坚持“零”容忍。即所有污水不得直排河道;任何企业不得向河道排污,发现一个,关闭一个。 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妥善处理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桐庐县在生活污水处理中,注重“导”,采用人工湿地、无动力厌氧等污水处理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把生活污水集中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而在垃圾固废等的处理中,注重“统”,采用“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置”的垃圾收集处理运行机制,对垃圾固废物进行统一处理。 美丽桐庐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这几年,桐庐先后投入3.2亿元专项资金,在183个村建成了2000多个分散式污水处理池,今年年初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全覆盖,实现了小河清清大河净。2014年年底,桐庐还将实现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置村村全覆盖。目前,桐庐正在打造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 县委书记毛溪浩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后总结时要求树立“不砍一棵树,不挖一粒砂,不采一块石”的理念,保护好水碧山青的美好家园。桐庐的目标是今年年底全县河道全面可以游泳,2014年年底Ⅱ类以上地表水达到50%。
桐庐人引以为骄傲的元朝画家黄公望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富春江秀丽景色,在经历过脏乱差之后,终于又回归了。桐庐在浙江大地乃至中华大地率先成功跨越生态治理的拐点,“碧水青山”已经美梦成真。 作者:李先明 陈萌 谢根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