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托起大粮仓
|
——记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重点县省级给予其100万~300万元资金规模的奖励。 为保证重点县项目工程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滑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称。这片被黄河静静滋润的土地,2012年粮食单产亩均507.9公斤,总产137.75万吨,连续21年位居河南省第一位,连续10年荣获“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作为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这里的水利设施为粮食生长的灌溉提供了保障,为河南乃至全国的仓廪之实做出了重大贡献。 走出滑县看中原。河南省是农业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近年来,河南省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坚持“规划先行、竞争立项、整合资金、重点推进”的原则,精心组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集中资金投入,集中资源整合,集中连片治理,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
创新机制保投入效益
近年来,为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河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努力拓宽投入渠道,推动形成农田水利多元化投入新格局,不断加大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投入力度。2012年年底,中央追加投资2.3亿元,河南省主动配套资金9000万元。2013年省财政年初预算已安排小农水重点县专项资金8.29亿元。同时,合理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帮助农民群众通过直接参与当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务工增收。 另外,河南省创新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将统筹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作为当前涉农资金整合的重点,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新路子。2011年,河南省七部门联合出台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整合实施意见,要求全面整合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电力、农开等部门的涉水资金,建立农田水利项目投入新机制、运作新模式、管理新形式。2012年,河南省财政厅出台支持建设高标准粮田的实施意见,要求对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高产稳产田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进行整合。 为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2年河南省继续采取竞争立项确定第四批重点县及专项县。省财政厅、水利厅严格按照县级申报、资格审定、专家评审、公开陈述、现场打分、全省公示的程序,组织符合条件的41个项目县(市)参与竞争立项,在项目县资格确认、方案评审确认、现场打分确认、最终结果确认几个环节均进行公示。重点县资金分配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克服了项目“一对一”单向式审批的弊端。在财政资金分配环节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了财政性资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调配,形成了科学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精心管护保“细水长流”
建好还要管好、用好。为保证小农水工程能够“细水长流”,河南省每年要对重点县的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动态调整。 通过制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实施细则,河南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重点县实行绩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对重点县实行动态管理,对绩效考评不合格的县,取消重点县资格;对资金使用不规范、工作任务完成差、未能达到建设目标的重点县,省级给予其扣减100万~300万元资金规模的处罚,被处罚的县建设规模不能减少,建设标准不能降低,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对资金管理规范、建设标准高、任务完成好、绩效考评名列前茅的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河南省把建后管护作为重点县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要求各地进一步明确已建成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落实经营权,强化管护主体责任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责任,确保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同时,积极探索在乡镇水利站指导下的农民用水户全过程参与重点县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机制,努力解决工程建、管、用脱节的问题。再者,将申请重点县项目的县(市、区)是否完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能否申报的条件之一。通过以重点县项目促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河南省2012年年底全面完成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下达的责任目标。 河南省财政厅、水利厅成立由专家和有关处室人员组成的督导检查工作组,经常分赴各有关项目县,督导检查重点县建设和管理情况,解决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2012年,河南省财政监督检查局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作为监督重点,对66个重点县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看,河南省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资金整合力度逐步加大,工程建设质量显著提升,项目区水利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初步显现。 通过小农水工程建设,各项目区农田初步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实现了粮食总产量“九连增”。
|
|
作者:杨沙平 董一鸣
李乐乐 | |
|